提起中国商飞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机身强度室,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牛人”很多。在这个41人的集体中,有两位年轻的副主任设计师,1位公司青年英才,还有全院著名的一个月加班162小时的“加班狂”和一份报告写700多页的“工作迷”。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里有这么多“牛人”,带着疑问,笔者决定走进上飞院机身强度室来一探究竟。
“不懂就问”与“知无不言”
飞机的机身,通俗一点说,就是装人装货的地方。飞机飞上万米高空,乘客要在客舱中正常呼吸,就要对客舱内部进行增压,而机上的行李物品也都是装于机身内,因此,机身承载着来自不同方向的各类载荷。机身强度室的任务就是要计算飞机机身在这些载荷的作用下,强度是否可靠,是否还能保持安全的状态。
据科室主任于振波介绍,对应飞机的机头、前机身、中机身、中后机身、后机身和舱门六个部段,机身强度室被分为了6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4-5人。“6个部段对应的是结构部的6个专业室,因此每个部段的任务量都很大,来到机身强度室的新员工,在经过两个星期的培训后,都要承担具体的型号任务,这对于他们来说,困难与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于振波说,“但我们的科室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年轻人对待技术问题不懂就问,解答者则会知无不言,这样一来,新员工在老员工的帮助下,就能很快适应环境,在具体的任务中快速成长。”
邹新煌就是这方面老员工的代表。作为科室的技术骨干,他不仅专注于自己的专业,还乐于和其他人分享。当新员工有不懂的问题问他时,大到理论知识,小到具体的求解方式,他都一五一十地回答。“大家都是由新员工变为老员工,都是从不知道到知道,大家互帮互助,不仅能一同解决问题,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邹新煌说。
“享受完成任务的快乐”
强度专业被称为是飞机的“后墙”,飞机任何结构的修改都会带来强度的重新计算,因而强度专业的设计员往往需要24小时待命,及时准确地给出强度意见。
由于机身的特点,ARJ21飞机的试飞改装工作主要集中在机身结构上。以ARJ21飞机的配重改装为例,飞机在试飞的过程中,要配备人和货物的重量,模拟飞机在正常载客模式下飞行,这个时候就要对飞机的机身进行配重。而不同工况下配重的传载路径不一样,因而强度专业要在整个试飞的过程中对任何需要配重的工况进行强度评估。
机身强度室的李文武主要负责客舱地板的配重。客舱地板是乘客的主要受力点,其配重相对于其他地方任务量更大。“那段时间,试飞院经常是周五下发评估任务,要求周一就要给出结论,保证试飞的进度。”于振波回忆说,“而那个时候的李文武,母亲和女儿都在生病,家中只有妻子照顾。但每次布置任务给他时,他都没有推脱,只是一句‘好啊,周末我来加班’回答。”
任务结束后,为了鼓励李文武,部门给他颁发了小小的奖励,虽然只是一张证书和几百元钱,却让李文武和其他员工都认识到:大家的工作是被团队认可和肯定的。
其实,像李文武这样的人,机身强度室还有很多。他们无论加班到多久,加班到多晚,都没人抱怨。“这也是科室另一个很好的氛围,就是所有人都全力以赴去完成任务,不计较其中的付出,享受的是完成任务后的快乐。”
“让大家有家的归属感”
机身强度室的范振民,被大家称为强度部的“一块宝”。2012年入职以来,他已连续担任强度部每年年会的总导演,无论是节目编排、服装租借,还是现场布置、游戏设置,他都费劲心思、亲力亲为。每年的年会都能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也成为了强度部员工忙碌一年后最期盼的活动。
今年年初,范振民还策划了强度部的照片墙,用强度部所有员工的照片拼成强度部的英文缩写“STRESS”的模样。照片墙位于强度部南北大厅的中间位置,“每每经过,望上一眼,心里就有一种作为团队一分子的自豪感。”强度部员工这样表示。
“我做这些其实都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在枯燥的工作之余放松心情,让大家有家的归属感。团队的凝聚力提高了,大家更能够积极地投入工作。”范振民笑着说。